钛合金因其具有高强度、低密度、良好的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等卓越特性,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海洋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钛合金的焊接却面临着诸多独特的难点,需要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钛合金的化学活性极高,在高温下(超过 400℃)极易与空气中的氧、氮、氢等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脆性的氧化物、氮化物和氢化物,这些杂质会严重降低钛合金焊缝的塑性、韧性和耐腐蚀性。例如,即使在微量氧的存在下,钛合金焊缝的拉伸强度和延伸率也会显著下降。因此,在钛合金焊接过程中,必须采取极为严格的气体保护措施。通常采用高纯度的氩气作为保护气体,氩气的纯度要求达到 99.99% 以上,并且要在焊接区域形成良好的气体保护氛围,防止空气的侵入。在焊接操作时,不仅要对焊接熔池进行保护,还要对焊接热影响区以及冷却过程中的焊缝进行全程保护。例如,在手工钨极氩弧焊焊接钛合金薄板时,可采用拖罩和背面保护装置,拖罩的长度应根据焊接速度确定,一般在 100 - 200mm 之间,以确保焊缝在高温状态下始终处于氩气的保护之中,背面保护气体的流量也应适当控制,一般在 5 - 10L/min,防止焊缝背面氧化。
钛合金的熔点较高,热导率低,这使得焊接时热量集中在焊接区域,热影响区较窄但温度梯度大,容易产生较大的焊接应力和变形。为了控制焊接应力和变形,在焊接工艺上可以采用合适的焊接顺序,如对称焊接、分段退焊等方法,使焊接热量均匀分布,减少应力集中。例如,在焊接钛合金框架结构时,采用对称焊接可以有效抵消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变形力,使框架的尺寸精度得到保证。同时,也可以采用预变形法,在焊接前根据焊接变形的规律对焊件进行反向变形处理,焊接后焊件恢复到设计要求的形状。此外,选择合适的焊接参数,如降低焊接电流、提高焊接速度,以减少热输入,也有助于控制焊接应力和变形。但焊接参数的调整需要在保证焊缝质量的前提下进行,避免出现未焊透、夹渣等缺陷。
钛合金在焊接过程中容易出现气孔缺陷。气孔的形成主要与氢的溶解和析出有关。由于钛合金对氢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在焊接冷却过程中,氢会从焊缝金属中析出形成气孔。为了减少气孔的产生,首先要严格控制母材和焊接材料中的氢含量。母材在焊接前可进行真空退火处理,去除其中的氢。焊接材料(如焊丝)应采用低氢型的,并且要妥善保存,防止受潮吸氢。在焊接过程中,要保证焊接区域的清洁,避免油污、水分等杂质混入,因为这些杂质在焊接高温下会分解产生氢。同时,优化焊接工艺参数,如适当提高焊接电流、降低焊接速度,使熔池存在时间延长,有利于氢的逸出,减少气孔的形成。
焊接接头的脆化也是钛合金焊接面临的一个问题。钛合金焊接接头脆化主要包括热影响区的晶粒粗化脆化和焊缝金属的时效脆化。热影响区晶粒粗化是由于焊接热循环导致的,晶粒粗大会降低接头的塑性和韧性。为了抑制热影响区晶粒粗化,可以采用较小的焊接热输入,如采用脉冲钨极氩弧焊,通过脉冲电流的控制,减少热量的积累,细化热影响区晶粒。焊缝金属的时效脆化是由于在焊接过程中,焊缝金属中的一些合金元素(如铁、氧等)发生偏析,在时效过程中形成脆性相。为了减少时效脆化的影响,可以对焊接接头进行适当的热处理,如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相结合的工艺,调整焊缝金属的组织结构,提高接头的综合性能。
在钛合金焊接过程中,焊接设备的选择和维护也很重要。应选用具有良好电流稳定性、气体流量精确控制功能的焊接设备。定期对焊接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检查氩气流量调节装置、电极夹头、焊接电缆等部件是否正常工作,确保设备在焊接过程中能够稳定运行,为高质量的钛合金焊接提供保障。
总之,钛合金焊接的难点众多,需要从气体保护、应力变形控制、气孔预防、脆化抑制以及设备保障等多方面综合采取应对策略,才能实现钛合金焊接接头的高质量、高性能,满足钛合金在各个高端领域的应用需求。